close

  中新網南京12月12日電 (田雯)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,12月12日,中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所作的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的交響樂《和平頌》在南京緊張地排練著,年近70歲的趙季平在排練現場親自指導樂團演奏。在接受採訪時,趙季平回憶了12年前創作這首曲子的經歷,並表示要通過音樂發出我們中國人呼喚和平的聲音。
  “我很願意寫,這是作曲家的責任”
  趙季平回憶說,12年前,時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、南京民樂團團長雷建功、還有馮亦同教授,找到他,希望他能以南京大屠殺這一重大歷史題材作曲。“我當時就接受了,我是很願意寫的。歐洲的很多大作曲家就寫了不少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的作品。我認為要有音樂作品來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,悼念遇難同胞。”
  2002年,趙季平來到南京,反覆採風,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了大量史料,“對我的靈魂是一種衝擊”。他說,創作期間也在不斷調整思路。“就在2003年的某一天,就在南京中山陵8號,我們在聽朱成山館長講述,他一直強調在長江邊。我當時就突然想到,頭就用金陵大江,江就是人的化身。”
  一直到2004年3月底,趙季平寫完了整個總譜。當年5月,交響樂《和平頌》首次在南京演出,獲得了空前的反響。趙季平說,當時有一批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在現場聽,很多老人聽了都落淚。“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非常慘烈的一頁。對於日軍侵華的歷史是絕對不能忘記的,但是我們呼喚和平。這也是作為一個中國的作曲家的責任。”
  “這塊美麗的土地住著愛好和平的中國人”
  《和平頌》分為五個樂章:《金陵·大江》、《江淚》、《江怨》、《江怒》、《和平頌》。第一樂章大氣舒展的旋律,仿佛將聽眾置身於萬里浩蕩的揚子江邊、金陵二千五百年曆史的文化氛圍之中。中間三個樂章,琵琶、中阮、大阮溫敦柔曼的音色表現婦女控訴日寇的野蠻暴行,如泣如訴;高胡、二胡揮灑的長弓浸透呼號般抗爭的意緒;弦樂組在各樂器上以賦格手法將國人義憤填膺、不屈不撓的民族氣概予以充分的展露。
  趙季平說:“標題就是金陵大江,可以從音樂中間領略到南京這塊土地的美麗,這裡住著愛好和平的中國人,祥和的。第二樂章是江淚,從低音的推進中可以感覺到陰風在吹著,突然日寇的鐵蹄就闖入,在高潮中間一把二胡突然出來聲音,帶著淚水在傾訴,對歷史的見證和對歷史的訴說。到了江怨,聽到沉重的腳步聲,代表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收到的屈辱,受了那麼大的苦難,腳步像縴夫一樣還在往前攀登著。江怒一開始能聽到一種呼喊聲,全民族都在抗日,最後取得了勝利。我們勝利以後並不是冤冤相報,而是和平頌。”
  第五樂章呼喚和平的鐘聲朗朗奏響的時候,天使般純潔的童聲徐徐升騰,繼而匯入眾聲的中國歌謠“茉莉花”的主題,在恢宏壯麗的氣勢中,音樂推向高潮。“最後你會聽到,弦樂變成了弱音器,在哼鳴,一開始是幾個人在哼鳴,慢慢變成一群人在哼鳴,最後是一片人在哼鳴。”趙季平表示,這是從內心發出的對人類的愛,以震撼人心的效果,警醒世人以史為鑒,呼喚世界永久和平。
  “我們要發出聲音,為和平吶喊”
  趙季平介紹說,今年9月3日,《和平頌》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的效果非常震撼,引起了很大的反響。業內都說,中央民族樂團整個都變了,聽到了讓人內心震撼的東西。他說,這次來南京演出的正是原班人馬,指揮葉聰、中央民族樂團的95名演奏員,12月8日就抵達南京,9日開始排練。
  “我發覺這次排練和以往我遇到的音樂會不一樣,就是演奏員的狀態不一樣,他們沒有把這次演出看成是習慣中的演出,他們覺得也擔負了一種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悼念,內心的一種思念。演奏員的狀態非常好。”趙季平表示,一個成熟的作品不宜老改動,今年演奏的和之前的也沒有什麼變化,但是每個指揮的排練和要求不一樣,他會挖掘出音樂中不同的東西,“葉指揮在音樂的處理、節奏的變化上,肯定有不同的處理。會有驚喜。”
  趙季平說,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,時隔十年再次在南京演奏《和平頌》,“今年的意義就更不一樣了”。在《和平頌》總譜的扉頁上,趙季平寫著“獻給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”,他說這首曲子就是為這些亡靈祭奠而寫的,樂章最後升華到了人類的終極目標,就是世界和平。
  “日本人對侵略罪行遮遮掩掩,拒不承認。我們發出的聲音太少。”趙季平堅定地說:“我們要發出我們的聲音,就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。我們的聲音最終是什麼?還是呼喚和平。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。用這種聲音表達我們的內心,我們不同的人都在為和平吶喊。”他認為,國家公祭日的設立,立法正當時,這是中華民族成熟和自信的表現。
  據悉,交響樂《和平頌》將於12月12日晚在南京保利大劇院奏響。(完)  (原標題:《和平頌》作曲趙季平:用音樂發出呼喚和平的聲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23fixy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